第十一期電子報  主題文章


網際網路與中輟輔導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王智弘

 

ㄧ、網路交友與網路遊戲是引發中輟問題的原因之ㄧ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進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從商業交易、日常工作、人際互動到居家生活,都有網際網路的應用,它也影響了我們人類的各個年齡族群,其中影響很大的年齡族群就是青少年。特別展現在人際與休閒活動上,網路人際活動可說是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另一種與他人接觸的重要方式,就以部落格(Blog)為例,由於架站容易,調查研究指出,部落格的使用人數不斷增加,而青少年更是對部落格使用最熱情的族群(王智弘,2006a資策會20052006),更何況,還有BBSMSNYahoo MessengerE-mail、聊天室與Skypee等網路溝通軟體,青少年的在網路上有相當多的人際活動管道,除此之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網路人際活動則是網路遊戲。

青少年都知道有個史萊姆的家網站有遊戲軟體可下載,更有許多青少年玩網路連線遊戲,楓之谷、仙境傳說、天堂或魔獸世界等網路遊戲都有為數眾多的青少年玩家,據說青少年在智力測驗中空間推理部分的得分,十年來有很大幅的增加,使得分數解釋的常模需要做大幅的修正,有人就認為這與電腦遊戲的使用有關,我想除了空間推理的訓練之外,手眼協調的訓練應也是可以想見的學習成果。

可是網路遊戲常被提及的一項副作用,就是易於引發網路成癮的問題,根據研究,網路成癮的人數比例,目前約在6-17%之間(柯志鴻,20042005),就國內的調查資料來看,國中生曾測出為7.5%(柯志鴻,2004),大學曾測出為10.3%(林旻沛,2003),網路成癮造成青少年許多課業、人際與健康上的問題,令家長與老師憂心不已(王智弘,2006b),其中令人頭痛的問題之ㄧ是引發青少年的中輟問題,在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的協尋服務過程中,許多孩子失蹤的原因已從遭陌生人誘拐,轉變成離家出走,而因網路交友或沉迷網路遊戲而離家已成重要的原因,以93年為例,自願離家的個案為90件,因網路因素離家的比例為三成四,比92年的一成九增加了一成五(張菀秀,2005),兒童與少年一旦失蹤後,隨即引發學習中輟的問題,更何況許多兒童與少年雖然沒有離家也可能因沉迷網路遊戲或網咖而造成中輟,亦即,我們必須正視網路交友與網路遊戲已是引發中輟問題的原因之ㄧ,因此,中輟復學輔導不能不把網際網路對就學學生的可能影響加以考慮。

 

二、注意青少年學生的網路成癮問題

    網際網路對就學學生的可能影響其實是正副參半的,由於網際網路有其特殊的雙重特性,它不但是一種溝通媒介,也是ㄧ個活動場域(王智弘,2004),它帶給青少年許多新的生活經驗與文化發展的可能性,也引發新的行為問題與社會秩序的挑戰,網路世界的溝通其實較實體世界增加了更豐富的多元風貌與較難預知的特性,因此,網路世界除了會重現實體世界的問題之外,有新增新了許多前所未有而特屬於網路世界的問題,這也使得網路世界的行為問題更顯得複雜而不易處理(王智弘,2005b),目前引發社會注意的網路行為問題包括:1.網路犯罪,2.網路色情,3.網路情愛癥候群(一夜情、援交、異質化 …)4.網路上癮,5.網路退回,6.網路孤立,7.網路弱勢,8.網路外遇,9.網路謠言,10.網路賭博,11.網路購物狂,12.網路教唆等(王智弘,20002003;吳齊殷,1998;戚國雄,1998;葉保強,2000陳英傑,2006;陳淑惠,1998a1998b19992003Holland,1998Siponena & Kajavab,2000Sleek,1998Suler,1999Young,1996a1996b)。其中又以網路成癮的問題特別引發學界的注意,其中青少年的網路成癮者更是最被關切的族群。

    基本上,網路的心理特質影響青少年的網路行為,由於網路具有匿名性、虛擬性、方便性與跳脫性等特質(王智弘,2004;李偉斌、王智弘、陳慶福,2002),造就了網路上的特殊行為表現,而網路的吸引力與成癮問題的產生,除了與此等網路基本心理特質有關外,更涉及其他的心理因素,比如部落格可表現自我、宣洩情緒,網路遊戲可追求成就感、逃避壓力,部落格有所謂的「薄紗舞台效應」可被用來表現自我、宣洩情緒(王智弘,2006);網路遊戲則透過上網時的網友立即回應,持續性或間歇性得到行為增強的經驗,匿名與模糊情境的幻想空間,性與暴力的慾望滿足經驗,成就感、掌控感、歸屬感與虛擬名聲的滿足等重要的心理機轉,變成一種網路的吸力,現實生活的問題變成一種推力,因此,有下述相關生活問題的當事人較易成癮,包括:1.缺乏自尊;2.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3.家庭功能不佳;4.生活無聊;5.人際衝突;6.課業或工作挫折等,亦即有此等問題的當事人是較可能成為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王智弘,2005;柯志鴻,200320042005;陳淑惠,2003;黃一玲,2001;嚴如佑,2004)。這也常常是中輟的高危險群學生的特質,值得注意。也就是說網路的吸力與現實生活的推力,同時存在時對當事人最會造成網路成癮的結果。

 

三、注意青少年學生的網路交友問題

    除了網路成癮問題值得關切之外,青少年學生的網路交友問題亦值得注意,由於青少年喜歡在網路上交朋友,而網路交往的人際吸引因素,則是其中的重要心理內涵,其中重要的因素包括(王智弘,2006b;黃少華、陳文江,2002Wallace1999):1.網路上呈現的外貌預期,無論是照片、文字敘述或個人想像,網路上呈現的外貌預期心理仍就如現實生活一般,影響著網路人際交往;2. 網路上呈現的能力吸引,透過網路交談與資料交換所呈現出的個人能力,會影響網友的互相吸引程度;3. 網路上呈現的性格吸引:無論是物以類聚或需求互補,網路上呈現出的性格特質,是網路交往互相吸引的重要因素;4. 網路上呈現的鄰近效應:無論是在心理上感覺彼此熟悉或是實際上在網路上經常碰面,網路上呈現的鄰近效應是促成網路交往持續進行的重要因素;5. 網路上呈現的性愛吸引:無論是預期心理、彼此互動或者透過內在想像,基於實體性愛的期待與虛擬性愛的沉溺,網路上呈現的性愛吸引確實也是網路交友行為中無法缺席的一項吸引因素。上述的因素影響青少年的網路交友行為,此等因素也可能成為網友加以操弄以吸引對方的手法,若在網路上與網友的情感連結逐漸增加,而現實生活中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連結卻相對減少,在學校與家中遇有突發的關係衝突事件,青少年的離家行為就有可能發生,中輟問題隨即產生,值得教師與家長注意。

 

四、應用網際網路以協助青少年學生的中輟輔導工作

    網際網路是一項可能造成正負面影響的工具,亦即網路如水,可以載舟、可以覆舟,本來網路人際互動的正向發展可能是青少年展現自我的網路舞台,其所建置形成的網路虛擬社群,或許能夠提供相當的社會支持機制,有利於當事人多元自我的建立與整合(林以正,2003),自我潛能的開發,但是,網路游戲由於大量商業利益的介入與訴諸暴力、情色的感官刺激,可能使其負向影響持續擴大,網路提供的複雜交友環境亦可能提高了青少年提早離家、中輟學習的負向結果。不過隨著青少年與學生族群對網路人際活動的接納度與使用度日益提高,諮商專業人員、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對於青少年的網路人際活動確實有進一步去了解的必要,並協助青少年解決其在網路世界中所面臨的相關問題,而諮商輔導專業人員適切的使用網路諮商服務亦有可能提供解決青少年網路行為問題的策略(王智弘,2004),教育部委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成立的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http://dropout.heart.net.tw/)透過網路上的留言版、討論區與網路專家諮詢系統以提供給面臨中輟問題困擾的學生、老師與家長一個網路諮詢的機會,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與快速回應的功能使正面對中輟問題的學校輔導老師或家長有一個求助的管道,讓網路正向的影響能在中輟復學輔導工作上被適切的發揮與應用。

 

王智弘(20004)。網路專業倫理、使用者行為規範與優質的網路文化─談如何建立優質的校園網路倫理。全國大學院校校園網路倫理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王智弘(20036月)。輔導網際網路中的青少年-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之諮商與輔導策略。輔導人員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之挑戰與因應研討會。台北市,淡江大學。

王智弘(20044月)。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王智弘(200512月)。網路沉迷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Young Game攻略關懷青少年研討會。台中市,中信大飯店。

王智弘(2006a)。網路上的「薄紗舞台效應」與宣洩治療功能-部落格現象的心理學解讀 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192

王智弘2006a10E世代網路交友行為之心理學內涵與相關影響。 大專校院網路交友風險管理研討會諮商輔導研討會。雲林縣,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李偉斌、王智弘、陳慶福(200111月)。網路即時諮商中工作同盟、晤談感受與諮商口 語反應之歷程分析。中國輔導學會2002諮商心理與輔導專業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吳齊殷(1998。電腦網路的社會衝擊:以倫理議題為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7-11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沈淪-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或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104-119

林旻沛(2003)。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36-57

柯志鴻(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鴻(2005)。網路成癮疾患診斷準則。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縣,大華技術學院。

戚國雄(1998)。資訊時代的倫理議題-兼談網路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12-18

陳英傑(2006)。揭開虛擬世界的神祕面紗:青少年網路犯罪的現況分析(上)。尋找星光12-14

陳淑惠(1998a)。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 477-481

陳淑惠(1998b)。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淑惠(2003)。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從心理病理實徵研究談起。學生輔導8616-35

張菀秀(2005)。破解青春網路魔咒:兒童少年網路安全問題研討會活動花絮。尋找星光128-10

黃一玲(2001)。影響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研究。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少華、陳文江(2002)。重塑自我的遊戲: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葉保強(2000)。色情電子商務的「網罪」。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535-37

資策會(2005)。部落格(Blog)定期調查 認知率將近九成2006614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3713

 

資策會(2006)。2005年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

      調查2006614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page=many&id=126

顏如佑(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Holland, N. N.1998.The internet regression. Retrieved Aus 6, 199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holland.html.

Siponena, M. T., & Kajavab, J.2000. Computer ethics-the most vital social aspect of computing: Some themes and issues concerning moral and ethical problems of it. Retrieved Oct 30, 200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ifi.uio.no/iris20/proceedings/12.htm.

Sleek, S.1998,Sep. Isolation increases with internet use. APA Monitor, pp.1,30,31.

Suler, J.1999.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Retrieved Nov 10, 200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cybaddict.html.

Young, K. S.1996a.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Retrieved June 16, 200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pitt.edu/~ksy/apa.html.

Young, K. S.1996b.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 drugs and gambling, says new research. Retrieved Oct 30, 200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pa.org/eleases/internet.html.

Wallace, P.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網頁製作: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