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與諮商導向課程

陳均姝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一、   課程介紹

    由於有中輟之虞或中輟行為之青少年常因各種個人內在、外在資源的缺乏與環境不利因素間的交互影響,致使其在課業與生涯、社會適應、自尊等方面的發展受到阻礙,甚至衍生出更嚴重的高危險行為或心理疾病。許多專家學者強調加強此類青少年的社交技巧與生活技能,可減輕青少年問題行為;另外,在許多實驗研究結果亦確認教育心理與諮商取向的團體或認知行為改變訓練方案對此類青少年有所助益。國內學者吳芝儀(民89)整理國內外相關中輟選替教育方案的課程內涵,歸納為基本技巧或學科課程、技藝導向課程、生活技能課程、情感教育課程以及諮商導向課程五類。後三類課程的設計目的即在提升中輟學生之認知、情感與行為技巧,發展其個人內在與社會適應的能力。因此,本中輟中介教育的彈性課程規劃除了前述課程外,也將此類促進青少年心理社會功能的課程或方案,綜合為「輔導與諮商導向課程」。

    許多中輟選替課程的文獻指出低師生比、正向支持的人際氣氛、多元彈性課程、經驗性學習方式、滿足學生課業與身心需求及有效班級經營等為有效策略。國內在實施中輟生教學與輔導的實際經驗中亦發現,小班級教學有助提升師生互動品質,而高效能的班級經營則能減少課堂干擾行為,有趣與實用的課程能促進學生參與與學習動機,滿足學生個人情感與心理需求的情意與輔導課程或諮商服務則能協助個人的身心安定與功能促進。因此,注重師生與同儕互動、學生個別性、人際氣氛塑造與個人內在心理需求與發展為本「輔導與諮商導向課程」實施的重點。

另外,因為中輟學生不僅需要「發展與預防(初級預防)」的輔導或技巧訓練課程,也需要「成長與矯治(次級預防)」的輔導與諮商方案的協助。故本課程的性質與功能包含心理教育取向的綜合活動輔導課程或訓練課程,且在某些主題課程設計與實施時,更強調是具有諮商功能之團體諮商方案。故本課程內涵包括初級預防功能的課程以及次級預防功能的團體方案。

由於小團體的輔導與諮商的進行與帶領常能兼顧學生個人需求與人際互動氣氛,也在更個人性的分享與探索中有助學生覺察與瞭解其內在心理與外在行為,並進而改變與擴展其認知、情感與行為方式。因此本課程強調藉由評估與判斷班級學生或個別學生的需求與狀況,選取適合該班級(小班級)、數位學生或個別學生的主題單元課程,並融合心理輔導與諮商、教學歷程、團體動力及班級經營於課程或方案中。故建議任課教師最好具備輔導與諮商的專業背景,方能提升此課程的輔導成效。

本課程既可做為常態的長期課程實施,亦可密集地做為假期課程或主題輔導活動,或結合戶外探索與冒險活動、社會關懷活動或家庭與親子活動等;可持續以某主題之連貫系列單元進行教學,亦可選取某一單元單獨實施,或合併其他主題單元加以調整修改,端視任課教師對學生需求、狀況及教學目標而定。

綜上所言,本輔導與諮商課程的目的在於促進中輟青少年學生的自尊及各類社會能力的發展,以協助青少年以建設性方式因應生活中的多樣挑戰與發展任務,並減少問題行為與情緒困擾。因此,本課程內涵廣泛,包括促進青少年生活所需的生活技能(life skills)、社會技能(social skills)、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情緒智商教育(EQ education)、自尊促進、品格與生命教育、兩性與休閒輔導等輔導導向的課程以及以個別需求為主的諮商導向課程。

 

二、課程理念、內涵及目標

 

    本課程理念以自尊促進理論為核心,綜合青少年發展與心理、多元智能與情緒智商、高危險群青少年心理需求與復原力、團體輔導與諮商、認知-行為理論與技術、阿德勒諮商、家庭系統理論、依附理論、道德發展理論、體驗教育以及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後現代諮商..等概念。簡言之,本課程旨在以發展觀(青少年發展任務與需求)、多元觀(多元智能與多元方法與媒材)、心理需求觀(尤其是被愛隸屬、自我價值與自我潛能需求的滿足)、正向觀(強調青少年本具的正向資源與獨特優點)、及系統觀(強調家庭學校社區的合作與資源應用),發展有助中輟高危險行為青少年探索、覺察、體驗、學習、改變與內在統整之輔導與諮商導向課程。

    本課程規劃九種主題,以青少年發展階段中促進自我瞭解與發展正向自我認同之自我探索與成長課程為核心,再以青少年的人際需求與知能訓練之人際溝通與兩性關係課程為輔,並有機會深入探索其原生家庭關係與在家庭中的自我,藉由認知討論、情緒覺察與壓力管理及自我行為的瞭解與再學習,促進自我能力與內在統整。隨著自我的探索、了解與統整,還需協助青少年擁有更好的問題解決與學習能力,以建立自我信心與效能感,並進而探索其生涯願景,發展其未來人生方向感。有鑑於時下家庭功能低落、社會環境複雜,致使青少年缺乏關懷他人與良好品格的學習經驗,故也需要擴展同理心的社會關懷及提升生命視野的生命教育,以及品格教育與價值澄清的學習。又青少年好動與追求刺激、玩樂的需求,常使其暴露在高風險的不良場所引發非行行為,故藉由健康正當的休閒輔導與拒絕誘惑的肯定訓練,皆被納入本課程。

 

    本課程之九種主題為:       

【1】    自我探索與生命故事課程

【2】    家庭關係與自我成長課程與方案

【3】    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課程與方案

【4】    人際溝通與問題解決課程與方案

【5】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6】    生涯輔導課程

【7】    品格教育課程

【8】    健康生活與休閒輔導課程

【9】    社會服務與社會關懷課程

 

    藉由本輔導與諮商課程中各主題的進行,協助青少年發展正向自尊所需的六種核心態度與能力,包括:安全感、悅納感、隸屬感、控制感、能力感與目的感,進而使青少年在擁有正向自尊與自我效能的基礎下發展尊重他人之溝通知能與利社會行為,建立更正向積極的人生觀與健康人格。故本課程的核心目標為:

(一)提升『安全感』:

1.      協助探索生活環境中的各項規則,建立學生的責任感。

2.      協助學生發展對環境的安全感,以因應環境。

3.      協助學生發展對他人的信任及形成自我信賴的基礎。

(二)提升『悅納感』:

1.      協助學生感受到被喜愛及被接納的感覺。

2.      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並學習欣賞彼此的相異點。

3.      促使學生發展內在堅定的自我價值。

(三)提升『隸屬感』:

1.      創造一個可接納的環境,提供互動的機會,發展支持性的行為,促進團體的凝聚力,及在團體的認同感。

2.      投入並參與團體以獲得支持與隸屬感。

3.      協助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與重要性。

(四)提升『控制感』:

1.      由選擇、決定的過程,發展自主能力。

2.      增加挫折容忍度,培養對事件的挑戰力,以因應環境壓力。

3.      增加自我責任感,能對事件的成敗負起責任。

4.      發展自己與環境的掌控感。

(五)提升『能力感』:

1.      協助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及勝任感。

2.      增進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了解、覺察及其可能性與限制。

3.      了解自我能力與潛在能力,及如何尋求資源。

(六)提升『目的感』:

1.      協助學生探索及發現自己的願景及生活目標。

2.      檢視目前的生活型態與願景之間的關聯性。

3.      協助學生擬定計畫或行動步驟,以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及願景。

  

本課程設計概念圖如下:

文字方塊: 低自尊
文字方塊: 需求未滿足的影響與問題
文字方塊: 自尊六大內涵(情境條件)
文字方塊: 九類主題課程

  

 

 

 

 

 

 

 

 

 

 
 

三、課程實施原則與方式

本課程具有預防性、發展性與成長改變(矯治)的功能,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採用更多元媒介、更生動活潑、更貼近青少年心理與生活、提供更具支持與鼓勵之輔導方式與人際環境。課程方式與學習管道既廣泛多元也具體深入,以經驗性學習、自我探索與省思、智性洞察與情感整合、討論與分享、觀察與模仿、新行為演練與習慣建立、行動冒險與人際合作、自我敘說與自我再建構等學習過程,以期達成青少年成長目標。具體而言,本課程實施原則與方式為:

1)善用團體動力與班級經營,創造正向支持的人際氣氛與互動方式

2)運用多元媒材與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動機與多元智能

3)積極評估學生需求與環境資源,彈性選用適時與適性的主題課程

4)以學生個別性為依據,彈性修改與實施課程

5)加強學生生活境遇、社會事件與課程內容的連結與學習遷移

6)從學生對課程的反應與需求進一步結合團體諮商與個別諮商的進行,以加強個別學生所需培養的能力

四、課程範例

    就以上九項主題課程,抽取其中八項主題課程進行課程之說明及舉例如下:

 

 

 

 

網頁製作: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