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與生命故事課程方案

林昭伶

台中安和國中

一、編製理念

    根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青少年此時正處於與「我是誰?」疑問搏鬥的時期,也就是青少年發展的一個主要任務自我統合或統合混淆危機(identity versus identity confusion),此時的青少年會試著在變化中對個人內在有延續性的信心,且認知發展能夠讓他們建構出一個「自我理論」(theory of the self)。故此時的青少年必須建立起基本的社會及職業認同,否則在長大成人後會不知該扮演何種角色,所以安排自我探索的課程是必要的。透過對自己生命故事的闡述、省思,進而可以對自己的生命經驗加以統整並欣賞。

    如果在此階段無法成功自我統合,或者統合混淆、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的話,則青少年可能會產生「成群結黨」或「不容忍異己」的防衛行為出現,也可能會退化到兒童般的幼稚行為、或衝動地採取思慮粗糙的行動方式。這些逃避、衝動的行為,似乎在中輟之虞或中輟的學生身上常會看到,這些行為都在說明他們的自我整合出現了危機,需要好好地妥善處理有關「自我」的部分。

    而自我統合常是在青少年完成了三個主要的議題之後出現,此三個議題分別為:職業的選擇、選擇相信的價值觀並依其生活、以及發展一個滿意的性別統合。本方案透過活動的進行及自我的探索,讓中輟的學生可以從自身的經驗開始說起,跳脫負面的標籤、評價,進而可以更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能力;回顧並整理自己經驗過的高峰經驗、正向經驗;而且能夠接受自己生命的困境,並正向、積極地面對它。

 

二、方案目標

自尊內涵

整體目標

學生技巧指標

生涯輔導課程目標

具體目標(單元目標)

單元名稱

安全感

1. 協助探索及學習環境中的各項規則, 建立學生的責任感。

2. 協助學生發展對環境的安全感,以因應環境。

3. 協助學生發展對他人的信任及形成自我信賴的基礎。

1. 能明白及遵守學校/家庭/社會的要求與規範。

2.能覺察情緒並主動尋求資源, 以因應焦慮不安。

3. 探索及發展滿足個人需求及環境要求的適當行為。

4.能探索並發展自己的能力, 以掌控自己與環境。

 

1.探索自己的心理需求及情緒狀態,發展適當的態度及行為。

1.能夠探索並認識自己生活中的各個面向。

2. 能夠說出自己的親身經驗。

3.能夠跳脫負面的標籤、評價。

我是誰?

悅納感

1. 協助學生感受到被喜愛及被接納的感覺。

2.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並且能學習欣賞彼此的優缺點。

3. 學習欣賞彼此的相異點,不因彼此的某些差異造成隔閡。

4. 發展學生內在堅定的自我價值。

1.能表達對他人的關心和支持。

2.能探索並認識彼此的身體、想法、生活經驗、家庭文化背景。

3.能認可並接受自己的優缺點。

4. 能夠分享自己與他人不同之處與肯定獨特性。

5.能體察並珍視內在的需要、感受與想法, 勇於做適當的分享與表達。

1. 認識自我的特質,並肯定自己的獨特性。

2. 深入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以發展堅定的自我價值。

1.能夠探索自己,清楚明瞭自己的優、缺點。

2.知道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性,並能夠欣賞自己。

3.能夠尊重並接納別人的特質。

4.能夠統整自己的價值觀。

我的特質清單

 

一模不一樣

 

我會尊重他人

隸屬感

1. 在接納的環境,提供互動的機會,發展支持性的行為,促進團體的凝聚力,及在團體的認同感。

2. 投入與參與團體以獲得支持與隸屬感。

3. 協助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與重要性,以增加價值感。

1. 具有人際互動與連結,相互瞭解、支持的社交能力。

2. 參與團體和班級活動, 發掘並貢獻自己的能力。

3. 具有對他人的正向回饋的能力。

4. 能夠與人分工合作, 完成任務。

5. 能敏察認同團體目標與需要, 相互協調及合作。

1. 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位置,並發展出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及態度。

2. 探索自己現有的生命故事,並能夠與過去連結,找出其生命的意義及位置。

1. 認清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及位置。

2. 培養自己與他人的合作能力、態度。

3. 能夠探索自己過去的生命故事,並與現在做連結。

水族箱or動物園

 

 

我的生命線

如果我的生命是一部影片

 

控制感

1. 能確知自己能達到合理行為目標。

2. 經由選擇、決定、負責的過程,發展作決定及自主能力。

3. 培養挫折容忍度,因應環境的挑戰與壓力。

4. 增加自我責任感,能對事件的成敗負起責任。

5. 發展自己與環境的掌控感。

1. 探索及了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2. 能擬定合理目標, 發展作決定的能力, 並能對自己的選擇與決定負責。

3. 具有挫折因應技巧, 知道如何面對批評與挫折。

4. 能客觀分辨「事件成敗」、「自我能力」、「外在環境」的關係。

5.  具積極, 樂觀的歸因能力。

1. 明瞭自己做決定的過程,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2. 探索自己面對挫折的因應方式,培養自己的挫折容忍度。

3. 了解自己與環境的關係,並培養積極樂觀的正向思考。

1. 知道自己做決定的影響因素及過程。

2.        培養自己對選擇負責任的態度。

3. 探討自己面對挫折的因應方式。

4. 培養自己的挫折容忍度。

5. 明瞭環境對自己的影響。

6. 培養積極、正向的思考模式及態度。

我是這樣決定的

 

 

 圓舞曲(與挫折的共舞)

 

我是蜘蛛人

陽光下的我

能力感

1. 協助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勝任感及效能感。

2. 增進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了解、覺察及其可能性與限制。

3. 了解自我能力與潛在能力,及如何尋求資源。

1. 學生具有勇敢嘗試和面對挑戰的意願。

2. 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3. 能運用各種能力,來滿足其人際,學習及生活中需要。

4. 能欣賞自己的表現和成果。

5. 具有解決問題及尋找資源的能力。

1. 探索自我的潛能,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尋找個人的正向經驗(高峰經驗),以統整出自己的優勢能力。

1. 能夠找出並統整自己在生活中的正向經驗或高峰經驗。

2. 了解自己本身已擁有的能力。

3. 能夠探索及發揮自己所擁有的潛能。

4. 發展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高崗上

 

 

 

            我可以……

目的感

1.協助學生探索及發現自己的願景。

2. 協助學生設定自己的生活目標,並檢核此目標與願景之間的關聯性。

3. 協助學生擬定計畫或行動步驟,以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及願景。

1. 創意思考能力。

2. 生涯規劃技巧。

3. 安排生活與時間管理的能力。

4. 自主學習的能力。

 

 

1. 探索自己的人生願景,並實踐其人生目標。

2. 明瞭自己的生活目標,並連結其與自己人生目標的關聯。

1. 能夠探索自己的人生願景及方向。

2. 培養實踐人生願景、目標的態度。

3. 能夠根據未來的目標,而訂下生活的目標或計畫。

4. 了解生活目標與人生目標間的關聯。

我希望……

 

 

 

 

           新生活運動

 

三、方案實施指引

(一)教材編選

主要以學生的個人生命故事為主,回顧學生過去的高峰經驗或挫敗的經驗,希望透過彼此的分享及別人生命故事的啟發,而對自己的生命經驗能有更積極、正向的認同。故本方案的教材以自我探索開始,再深入地探索自己過去的生命經驗,包括正向的及負向的,最後可以統整自己的生命故事,並賦予新的、積極的意義。

(二)實施時數

教師可依學生的身心狀況,適時地實施此課程/方案,必要時可採課程融合方式。

(三)活動實施

教師在實施此方案時,需要具備「聆聽」的態度,且平時可以多收集相關的生命故事,可以與學生的生命故事做連結。在聆聽完各學生的生命故事之後,可以加以統整及連結,讓學生們覺得並不孤單的感覺。至於活動的實施方式,除了課程的講授方式之外,可用帶團體的方式來帶領,讓學生可以更深度、更仔細地去體驗或思考自己的生命故事。

(四)活動評量

評量的方式宜多元化,可從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適應狀況及其情感反應、認知與行為模式各方面的情形。

(五)活動資源

在實施此方案時,可以多運用不同的媒材,如:譬喻(隱喻)故事、繪本、書籍、禪卡、塔羅牌……等的運用,讓活動的進行可以更多元、豐富。

 

四、方案範例

活動名稱

我的生命線

時間

90分鐘

實施地點

教室

學生人數

視狀況

活動方式

分享經驗、捏塑生命線

對象

中輟學生

單元目標

能夠探索自己過去的生命故事,並與現在做連結。

具體目標

1.能夠寫出或說出自己過去的經歷。

2.願意分享自己過去的生命故事。

3.能夠連結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生活。

事前準備

1.鐵絲、錄音機、輕柔音樂。

2.如果學生人數超過6人,可能需要分組來做分享。

                

單元目標

內容

時間

評量

備註

能夠探索自己過去的生命故事,並與現在做連結。

一、暖身活動

    教師說明:每個人從過去到現在,都有很豐富的經歷,不管是你喜歡或不喜歡的經驗,它們都是塑造現在的自己很重要的因素。今天,我們就要來探索一下從過去到現在發生過的事件。

5

 

 

 

二、發展活動-生命線的捏塑

    1. 教師發下準備的鐵絲。

    2. 說明: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段鐵絲,這段鐵絲代表你從小到大的生命歷程,可以自由地由你自己來捏造。

    3. 每個人都捏塑完後,請找幾位同學分享你的生命線。

    4. 一一分享自己的生命線。

 5. 每人都分享完後,教師可以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在捏塑的過程中,有何感覺產生?

 2)在捏塑的過程中,有何想法產生?

 3)在你的生命線中,你看到了什麼?

 4)在你的生命線中,你最喜歡哪個部分?最不喜歡哪個部分?

 5)如果要為你的生命線命名,你會稱它為什麼?

 6)如果可以再重新捏塑自己的生命線,你會做哪些調整?為什麼?

6. 請學生自由發表、分享。

三、綜合活動

    1. 邀請學生分享活動後的感想。

    2. 鼓勵並肯定在活動過程中認真參與的學生。

    3. 教師統整上課的內容,並說明每個人的過去經驗是獨特的,而且是造就「現在的你」的重要因素。過去經驗是沒辦法改的,但是現在及未來則真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就看你如何去捏塑它。

 

20

 

 

 

20

 

30

 

 

 

 

 

 

 

 

 

 

15

 

 

能夠捏塑自己的生命線

 

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願意分享、發表自己的意見

 

鐵絲

可以播放輕柔的音樂

 

留意是否有人落單,適時處理

 

 

 

 

 

 

 

 

 

 

 

如果有學生不喜歡自己的生命線,教師要適時引導。

 

 

 

 

 

 

 

 

 

 

 

 

網頁製作: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