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電子報  中輟輔導新知-2


預防高危險群學生中輟方案

 

The Impact of Several Dropout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n At-risk Students

(預防高危險群學生中輟方案)

作者:Dr. B. LarriveeDr. Mary L. Bourque

出處:Education1991),1121),p.4863

面對居高不下的中輟率,學者們開始思考一個好的中輟預防方案應有哪些因素存在? LarriveecBourque(1991)認為影響預防方案設計有幾個決定因素

(一)       方案內容包括多個且彼此相關有待處理的向度,如提高自我概念、行為矯治和職業技能發展等。

(二)       對於中輟現象給予統一的界定及標準。

(三)       案內容應是多元且折衷的,考慮到潛在中輟的個人、社會、文化、經濟和教育需求。

除此之外,方案應包括兩個概念架構。第一個架構方案的四大範疇:(1「學校成功經驗」:包括修改成就標準、提高學生技能層級、連結學校課程大綱(如多元文化課程、生涯教育);(2學校關係:包括藉由促進學生與成人、同儕與學校環境的關係來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感情;(3學校關連:藉由連結學校學習與職場成功兩者關係,來建立起留在學校與工作願景的關聯;(4外在干擾:讓學生認知到個人、家庭和社區問題會干擾到學校表現。第二個架構BakerSansone1988)所提出的,認為影響範圍及預防方案領域由個人跨過學校和學區,直到社區

在本研究中共執行六種模式,每個模式皆包括情感、社會情緒、價值導向,然而有些強調學業成就進步、行為預期、適應行為、應對,有些強調職業技能,每個模式有其獨特性。其模式簡介如下:

(一)   模式一:提供選替學校(alternative shool)的方式。強調增加青少年的基本技能、自我概念發展。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到當地的社區中心接受個別的基本技能、應用生活技能課程的指導。模式一的對象為在過去學校生活有52天缺席,且有兩科以上不及格、曾經留級和在校有問題態度的學生,共15位。

(二)   模式二:結合職業探索方案與家庭聯絡計畫(家庭訪問),並提供諮商和其他學生支持系統之服務。此模式是主要方案的補充,提供危機處理、擴大連結及家庭教師支持以建立起正向的師生關係。本模式所挑選學生的標準為缺乏父母支持及頻繁的問題行為,共55位。

(三)   模式三:為暫時性的「學校中學校」(school-within-a-school。針對學生的適應行為,會邀請社區義工或同儕成為指導老師,形成個別的或小型團體的指導。此外,亦提供肯定訓練的服務,並固定每個星期會跟家長報告學生情況,每個月開一次家長會。挑選學生的標準主要包括留級、有破壞性的教室行為及年齡較大者,共15位。

(四)   模式四:本模式的主要特徵為提供在學業和職業發展兩方面有困難的學生一創新的適應安排。本模式包括,有嚴重的缺席情況、課業落後、有兩科以上不及格、不符合其他模式標準等52位高中生。

(五)   模式五:學生除接受正規的學校課程、小團體指導外,會每個月參觀學生工作地點、安排適當的轉介及提供危機處理。學生的選擇標準為低出席記錄、無法符合畢業的標準(如成績)和有記過紀錄,共30位。

(六)   模式六:提供一可信任的輔助老師,以協助學生角色問題解決、危機處理和信任議題。學生挑選標準為10年級(可實際年齡介於1518歲),有留級和曠課的學生優先錄取,中輟亦是本模式的標準之一,共60位。

在此本研究亦使用BakerSansone1988)的架構,將方案模式的概念性分成三個層次:

(一)   個人層級策略:為協助學生去適應,共有9個因素,即教師、家教、同儕指導、支持性服務、學生承諾、家長參與、家庭訪問、適應安排、工作坊等。

(二)   學校層級策略:將焦點放在目標團體或主要傾向,共有5個因素,即內部懸掛(in-house suspension)、合作學分(與工作相關的學業學分)、小班制、領導建立和特定的運動技能等。

(三)   社區層級策略的取向:包括社區及非學校環境,包括4個因素,即工作機會、工作探索和工作見習、合格職業、及與外面的組織合作。

表一列舉了此三層次策略的各個因素,並提供一圖像用以說明每個模式所包含的因素有哪些。(反白顯示此因素、此模式中是有顯著有效性的)

                              表一

介入策略

模式

個別層級策略

 

 

 

 

 

 

教師(mentor/advocate

 

 

 

*

*

*

個別教學(tutoring

*

*

*

 

 

 

小老師制度(peer tutors

*

 

*

 

 

 

支持性服務(support services

*

*

*

*

*

*

學生承諾(student contracts

*

 

*

 

 

 

家長參與(parent involvement

 

 

*

 

 

*

家庭訪問(home visits

*

*

 

*

*

*

適應安排(adjusted schedule

*

 

*

*

 

 

工作坊(special workshops

*

 

 

 

 

 

學校層級策略

 

 

 

 

 

 

內部懸掛(Inhouse suspension

 

 

 

*

 

*

合作學分(Co-op credit

 

 

 

*

*

 

小班制(small class

*

 

*

*

 

 

領導建立(building leadership

 

 

*

*

 

 

運動技能(physical facilities

*

 

*

 

 

 

社區層級策略

 

 

 

 

 

 

工作機會(work release

 

 

 

 

*

 

工作探索(job exployment

 

*

 

*

 

 

合格職業(promised employment

 

 

 

*

 

 

合作聯盟(cooperation w/other agencies

*

*

 

*

*

 

以因素來看,本研究的每個模式包括57個因素。以層級策略來看,所有模式都有使用到個人層級策略,5個模式使用到學校層級策略,社區層級策略方面有四個模式使用。

雖然六個模式所含因素各不一致,但是都有提供支持性服務因素(包括諮商員、學校心理師和社工師的協助)。雖然其中有些模式的結構較其他完整,但所有模式都提供社會和行為適應服務。同樣的,因認知到家長參以及支持的重要性,便設計一些與家庭接觸的方式,每個模式不是包含著直接的家長參與,就是家庭訪問。

以下便摘錄本研究的研究進行方式與結果;

()研究樣本

六個模式所篩選的標準不同,大致包括缺席率、低學業技能、留級、年齡、對學校態度差、退步等標準進行篩選高危險群學生,共有238位國、高中學生。

    ()研究自變項

       為六個基本模式,每個模式有其強調的重點與獨特性,其介紹請詳閱上頁。

    ()研究依變項

本研究中欲探討的變項包括學業表現、班級行為、態度、功課完成、出席率/中輟率、適應技巧和職業技能等。以操作型定義為依變項所下的解釋:(1)成績進步,即在校期間至少單一學科有所進步;(2)課業及行為的進步,即三分之二的老師評定學生在課業及行為是進步的;(3)態度的進步,即原始分數進步五分以上,或至少進步25%;(4)出席率增加,即出席情況比過去一年增加10%;(5)仍留在學校,即有多少學生仍留在學校。

    ()研究測量工具

包括教師評定工具、學生自評量表、學生訪談、父母訪談、態度自評工具、老師評定上課表現、行為。

    ()研究分析方法

本方案涉及倫理兩難,即學校應對所有的中輟高危險群學生提供服務,可是為了研究,只能選擇部分學生。此外,會影響被研究的內在效度包括(1)使用回溯法來降低前測的敏感性及測量工具的影響;(2)歷史和成熟因素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T檢定及次級分析法對資料進行分析。T檢定法用於教師評定學生的課業及行為表現、學生的態度及出席率。次級分析法使用於成績及中輟率(即「留在學校」的機率)。

     ()研究結果

(1)在個人層次策略方面:

1.          「父母(主動)參與」缺乏有力的證據去支持此因素的有效。

2.          老師(mentor)因素是關於學生態度的改變。雖然老師並不認為學生態度有明顯的改變,可透過學生的自評及父母的回饋,證實老師因素確實可改變學生的態度。

3.          在家教和同儕教導因素方面,確實可增進學生的成績,尤其加了同儕指導的模式13更有顯著差異,故或許同儕指導才是影響的重要因素。

4.          學生承諾因素方面,雖在不同模式使用的形式不同,但對於學生的責任感及出席率確實有所影響。

5.          調整後安排因素方面,可說是此方案的主要核心要素,讓這三個模式成為六個模式中最有效的。

         (2)學校層次策略方面

1.          學校向度裡只有小班制、領導建立及物理環境對模式成功與否較具影響力。

2.          在小班制因素裡,因可獲得注意力,學生在成績、情緒和行為方面皆有所改變。

3.          在領導建立因素方面,因有一模範存在,讓方案得以成功。

4.          在物體環境因素方面,藉由提供校中有校和社區中心的其他環境提供,讓方案得以成功。

         (3)社區層次策略方面

社區向度只用於4個模式(1245),其四個因素對於方案的成功與否並無很大的影響力,因素為工作機會、工作探索、合格職業,及合作聯盟。之所以無效之原因,或許是因1.樣本年齡多於16歲以下;2.太常缺課;3.無法以職業課程取代一般課程。

         (4)跨模式方面

綜觀來看,各個模式影響學生頗深的在中輟率(低於25%,平均為17%)、學業進步、態度與行為等各方面。在缺席率方面,此樣本群19861987年平均37天,而在19871988年間,平均缺席27天,顯示有明顯進步。本研究確實能達到降低學生因態度不佳、缺乏動機和興趣而導致中輟的情況。

   ()研究討論

根據本研究結果,可得知一個成功的方案最好包含多的要素於其內,即多元性。一個中輟預防方案的有效(目標包括降低中輟率及態度改變),在於包含小班制、老師、學生承諾、同儕指導、年齡小等各要素。

本研究設計的缺失,包括(1)所設計的課程內容與真實學校課程有差;(2

學生一星期平均花4.5個小時在職業探索課程,缺乏與一般學科課程替換的可能性;(3)學校與社區間的聯繫為社工師的工作,但缺乏提供支持服務的機會。

 

網頁製作: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