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與社會關懷課程方案.1

林哲寧

台北少年乘風學園

一、編制理念

    在主流意識至上的社會中,高風險群青少年常常是被疏離或被忽視的一群。由於「自成一格」的青少年(次)文化,或者其對社會、人群的不信任感,甚至社會對這些所謂「不成熟」青少年的漠視等因素下,高風險群青少年似乎與社會「漸行漸遠」或「格格不入」,長期下來,這些青少年遂產生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

    然而,在青少年期的發展過程中,他們的重要性與需求卻是不容忽視!根據Erikson的發展理論,此時期青少年正處於「自我認同與混淆」(identity versus identity confusion)階段,而對自我概念的認定,卻是需要透由在所處整體環境下與他人互動而得之,這亦在社會工作裡與「人在情境」(person in the situation,簡稱PIE)中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其皆說明了環境對個人的重要性。

    是故,青少年不能離開社會關係而「獨群索居」,尤其是高風險群青少年。在與社會漸行疏離的處境下,重新建立其與社會的聯結(social bond)更應是刻不容緩之事!期待透由課程的規劃,能讓青少年由融入社會開始,逐步認識群我關係,拉近群我距離,並從社會服務「做中學」的過程中,增加自我價值感,甚而建立自我積極而正向的人生觀。

 

二、方案目標

自尊內涵

整體目標

學生技巧指標

方案目標

安全感

1.        協助探索及學習環境中的各項規則,建立學生的責任感。

2.        協助學生發展對環境的安全感以因應環境。

3.        協助學生發展對他人的信任及形成對自我信賴的基礎。

1.        能明白社會服務的意義,並願意貢獻一己之力。

2.        熟悉服務之社區或案主群特質,發展自己的角色。

3.        了解並願意配合整體方案,按部就班完成計劃。

協助學生對服務動機的體認與了解,並透由與服務環境之認識與信賴基礎,以培養個人之安全感。

悅納感

1.        協助學生感受到被喜愛及被接納的感覺。

2.        發展學生內在堅定的自我價值。

3.        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並且能學習欣賞彼此的優缺點。

4.        學習欣賞彼此的相異點,不因彼此的某些差異造成隔闔。

1.        能對服務案主群表達適當的愛心與關懷。

2.        發揮自身在團隊中的功能,也發展自己的優勢。

3.        認同案主群的特質,學習接納自己的獨特性。

4.        勇於表達內在的感受。

透由團體討論與動力方式,俾使學生體驗自身在團隊中的角色及價值,以及了解個人與他人之獨特性,發展接納與欣賞能力。

隸屬感

1.        在接納的環境提供互動的機會,發展支持性的行為,促進團體的凝聚力及團體的認同感。

2.        投入與參與團體已獲得支持與隸屬感。

3.        協助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與重要性,以增加價值感。

1.        成員對活動的投入增加,發展更緊密的團體動力。

2.        有足夠的人際互動能力,學習良好的溝通模式。

3.        具備團隊中互相給予支持、回饋的能力。

建立學生和社會的聯結,從社會議題的討論,到社會服務,從不同社會問題中學習關懷弱勢,進而確立自身在社會中的自我定位。

控制感

1.        能確知自己能達到合理行為目標。

2.        經由選擇、決定、負責的過程,發展做決定及自主能力。

3.        培養挫折容忍度,因應環境的挑戰與壓力。

4.        增加自我責任感,能對事件的成敗負起責任。

5.        發展自己與環境的掌控感。

1.        在服務計劃中學生能以合宜方式達成個別化目標。

2.        發展做決定能力,包括:觀察、評估、判斷…等過程,提升其自主能力。

3.        面對挑戰以正面樂觀態度因應,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4.        以理性方式和成員、老師溝通自己的想法,達成個人及團體目標之最大交集

培養學生對事物擁有獨立之判斷力,並在自主決定過程中發展個人之掌握感及責任感。

能力感

1.        協助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勝任感、及效能感。

2.        增進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了解、覺察及其可能性與限制。

3.        了解自我能力與潛在能力及如何尋求資源。

1.        掌握自己的優勢與限制,提高服務效能,進而維持服務投入之熱度。

2.        能主動發現問題,積極尋求解決策略及相關資源。

3.        具備良好人際關係,團員間能主動彼此幫助、補位。

讓中輟生「從做中學」,在這些社會服務中找到自我價值感,並從而建立自信心與自我肯定。

目的感

1.        協助學生探索及發現自己的願景。

2.        協助學生設定自己的生活目標,並檢核目標與願景之間的關聯性。

3.        協助學生擬定計畫或行動步驟,以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及願景。

1.        透過社會參與發展個人適切之生涯規劃。

2.        了解自我需求與價值,發展有意義、具創意之生活目標。

3.        掌握為達成目標之具體且有效的策略與方法。

開展學生眼界,增加社會參與,從社會服務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使命感,進而改變對人生的正向態度。

 

三、方案實施指引(以社區老人服務為例)

(一)教材編選

1、自我需求/學校(學園)需求評估表

2、社區(服務案主群)需求評估表

3、人力資源/經費預算清單

4、學生學習單

5、回饋反思單

(二)課程準備

1、「服務學習」、案主群(如:老人的特質與現況)等相關課程

2、其他學校(學園)相關方案之經驗與分享

3、行前說明會/服務之社區(案主群)介紹

(三)課程實施

1、學生小組會議討論(由老師帶領)

2、服務案主群之社區參觀

3、社區服務觀摩與短期服務實習(如:送餐服務)

(四)教學評量

1.      小組總成果(多元型式,如:送餐老人分佈地圖、照片集錦、心情故事等)

2.      學生「團體適應」及「學習態度」評估表

3、生個人及小組工作記錄表

4、學生之心得發表會

5、學生參與度及出席率記錄

(五)教學資源

1.      有服務經驗之相關人士(如:去年的學生)

2.      專家顧問團(學校主任、社區里長、機構負責人等)

3.      其他人力資源(實習老師、志工等)

4.      班級教室、電腦教室等場地

5.      相機、攝影或錄音器材

6.      交通工具

 

四、方案範例

  方案內容設計將學生分為兩組,分別為地區(公辦民營)老人服務中心合作之「服務中心組」,以及與紅十字會、地方里辦公室合作之「里辦公室組」,服務對象從一般老人到失能、失依之長者皆有之;此方案每次進行約半天的時間,每兩週一次,共計六次。

自尊內涵

整體目標

學生技巧指標

方案目標

安全感

1.        協助探索及學習環境中的各項規則,建立學生的責任感。

2.        協助學生發展對環境的安全感以因應環境。

3.        協助學生發展對他人的信任及形成對自我信賴的基礎。

1.        能明白社會服務的意義,並願意貢獻一己之力。

2.        熟悉服務之社區或案主群特質,發展自己的角色。

3.        了解並願意配合整體方案,按部就班完成計劃。

協助學生對服務動機的體認與了解,並透由與服務環境之認識與信賴基礎,以培養個人之安全感。

悅納感

1.        協助學生感受到被喜愛及被接納的感覺。

2.        發展學生內在堅定的自我價值。

3.        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並且能學習欣賞彼此的優缺點。

4.        學習欣賞彼此的相異點,不因彼此的某些差異造成隔闔。

1.        能對服務案主群表達適當的愛心與關懷。

2.        發揮自身在團隊中的功能,也發展自己的優勢。

3.        認同案主群的特質,學習接納自己的獨特性。

4.        勇於表達內在的感受。

透由團體討論與動力方式,俾使學生體驗自身在團隊中的角色及價值,以及了解個人與他人之獨特性,發展接納與欣賞能力。

隸屬感

1.        在接納的環境提供互動的機會,發展支持性的行為,促進團體的凝聚力及團體的認同感。

2.        投入與參與團體已獲得支持與隸屬感。

3.        協助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與重要性,以增加價值感。

1.        成員對活動的投入增加,發展更緊密的團體動力。

2.        有足夠的人際互動能力,學習良好的溝通模式。

3.        具備團隊中互相給予支持、回饋的能力。

建立學生和社會的聯結,從社會議題的討論,到社會服務,從不同社會問題中學習關懷弱勢,進而確立自身在社會中的自我定位。

控制感

1.        能確知自己能達到合理行為目標。

2.        經由選擇、決定、負責的過程,發展做決定及自主能力。

3.        培養挫折容忍度,因應環境的挑戰與壓力。

4.        增加自我責任感,能對事件的成敗負起責任。

5.        發展自己與環境的掌控感。

1.        在服務計劃中學生能以合宜方式達成個別化目標。

2.        發展做決定能力,包括:觀察、評估、判斷…等過程,提升其自主能力。

3.        面對挑戰以正面樂觀態度因應,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4.        以理性方式和成員、老師溝通自己的想法,達成個人及團體目標之最大交集

培養學生對事物擁有獨立之判斷力,並在自主決定過程中發展個人之掌握感及責任感。

能力感

1.        協助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勝任感、及效能感。

2.        增進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了解、覺察及其可能性與限制。

3.        了解自我能力與潛在能力及如何尋求資源。

1.        掌握自己的優勢與限制,提高服務效能,進而維持服務投入之熱度。

2.        能主動發現問題,積極尋求解決策略及相關資源。

3.        具備良好人際關係,團員間能主動彼此幫助、補位。

讓中輟生「從做中學」,在這些社會服務中找到自我價值感,並從而建立自信心與自我肯定。

目的感

1.        協助學生探索及發現自己的願景。

2.        協助學生設定自己的生活目標,並檢核目標與願景之間的關聯性。

3.        協助學生擬定計畫或行動步驟,以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及願景。

1.        透過社會參與發展個人適切之生涯規劃。

2.        了解自我需求與價值,發展有意義、具創意之生活目標。

3.        掌握為達成目標之具體且有效的策略與方法。

開展學生眼界,增加社會參與,從社會服務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使命感,進而改變對人生的正向態度。

 

 

 

網頁製作: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