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內涵 |
整體目標 |
學生技巧指標 |
方案目標 |
安全感 |
1.
協助探索及學習環境中的各項規則,建立學生的責任感。
2.
協助學生發展對環境的安全感以因應環境。
3.
協助學生發展對他人的信任及形成對自我信賴的基礎。 |
1.
能明白社會服務的意義,並願意貢獻一己之力。
2.
熟悉服務之社區或案主群特質,發展自己的角色。
3.
了解並願意配合整體方案,按部就班完成計劃。 |
協助學生對服務動機的體認與了解,並透由與服務環境之認識與信賴基礎,以培養個人之安全感。 |
悅納感 |
1.
協助學生感受到被喜愛及被接納的感覺。
2.
發展學生內在堅定的自我價值。
3.
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並且能學習欣賞彼此的優缺點。
4.
學習欣賞彼此的相異點,不因彼此的某些差異造成隔闔。 |
1.
能對服務案主群表達適當的愛心與關懷。
2.
發揮自身在團隊中的功能,也發展自己的優勢。
3.
認同案主群的特質,學習接納自己的獨特性。
4.
勇於表達內在的感受。 |
透由團體討論與動力方式,俾使學生體驗自身在團隊中的角色及價值,以及了解個人與他人之獨特性,發展接納與欣賞能力。 |
隸屬感 |
1.
在接納的環境提供互動的機會,發展支持性的行為,促進團體的凝聚力及團體的認同感。
2.
投入與參與團體已獲得支持與隸屬感。
3.
協助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與重要性,以增加價值感。 |
1.
成員對活動的投入增加,發展更緊密的團體動力。
2.
有足夠的人際互動能力,學習良好的溝通模式。
3.
具備團隊中互相給予支持、回饋的能力。 |
建立學生和社會的聯結,從社會議題的討論,到社會服務,從不同社會問題中學習關懷弱勢,進而確立自身在社會中的自我定位。 |
控制感 |
1.
能確知自己能達到合理行為目標。
2.
經由選擇、決定、負責的過程,發展做決定及自主能力。
3.
培養挫折容忍度,因應環境的挑戰與壓力。
4.
增加自我責任感,能對事件的成敗負起責任。
5.
發展自己與環境的掌控感。 |
1.
在服務計劃中學生能以合宜方式達成個別化目標。
2.
發展做決定能力,包括:觀察、評估、判斷…等過程,提升其自主能力。
3.
面對挑戰以正面樂觀態度因應,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4.
以理性方式和成員、老師溝通自己的想法,達成個人及團體目標之最大交集 |
培養學生對事物擁有獨立之判斷力,並在自主決定過程中發展個人之掌握感及責任感。 |
能力感 |
1.
協助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勝任感、及效能感。
2.
增進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了解、覺察及其可能性與限制。
3.
了解自我能力與潛在能力及如何尋求資源。 |
1.
掌握自己的優勢與限制,提高服務效能,進而維持服務投入之熱度。
2.
能主動發現問題,積極尋求解決策略及相關資源。
3.
具備良好人際關係,團員間能主動彼此幫助、補位。 |
讓中輟生「從做中學」,在這些社會服務中找到自我價值感,並從而建立自信心與自我肯定。 |
目的感 |
1.
協助學生探索及發現自己的願景。
2.
協助學生設定自己的生活目標,並檢核目標與願景之間的關聯性。
3.
協助學生擬定計畫或行動步驟,以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及願景。 |
1.
透過社會參與發展個人適切之生涯規劃。
2.
了解自我需求與價值,發展有意義、具創意之生活目標。
3.
掌握為達成目標之具體且有效的策略與方法。 |
開展學生眼界,增加社會參與,從社會服務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使命感,進而改變對人生的正向態度。 |
自尊內涵 |
整體目標 |
學生技巧指標 |
方案目標 |
安全感 |
1.
協助探索及學習環境中的各項規則,建立學生的責任感。
2.
協助學生發展對環境的安全感以因應環境。
3.
協助學生發展對他人的信任及形成對自我信賴的基礎。 |
1.
能明白社會服務的意義,並願意貢獻一己之力。
2.
熟悉服務之社區或案主群特質,發展自己的角色。
3.
了解並願意配合整體方案,按部就班完成計劃。 |
協助學生對服務動機的體認與了解,並透由與服務環境之認識與信賴基礎,以培養個人之安全感。 |
悅納感 |
1.
協助學生感受到被喜愛及被接納的感覺。
2.
發展學生內在堅定的自我價值。
3.
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並且能學習欣賞彼此的優缺點。
4.
學習欣賞彼此的相異點,不因彼此的某些差異造成隔闔。 |
1.
能對服務案主群表達適當的愛心與關懷。
2.
發揮自身在團隊中的功能,也發展自己的優勢。
3.
認同案主群的特質,學習接納自己的獨特性。
4.
勇於表達內在的感受。 |
透由團體討論與動力方式,俾使學生體驗自身在團隊中的角色及價值,以及了解個人與他人之獨特性,發展接納與欣賞能力。 |
隸屬感 |
1.
在接納的環境提供互動的機會,發展支持性的行為,促進團體的凝聚力及團體的認同感。
2.
投入與參與團體已獲得支持與隸屬感。
3.
協助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與重要性,以增加價值感。 |
1.
成員對活動的投入增加,發展更緊密的團體動力。
2.
有足夠的人際互動能力,學習良好的溝通模式。
3.
具備團隊中互相給予支持、回饋的能力。 |
建立學生和社會的聯結,從社會議題的討論,到社會服務,從不同社會問題中學習關懷弱勢,進而確立自身在社會中的自我定位。 |
控制感 |
1.
能確知自己能達到合理行為目標。
2.
經由選擇、決定、負責的過程,發展做決定及自主能力。
3.
培養挫折容忍度,因應環境的挑戰與壓力。
4.
增加自我責任感,能對事件的成敗負起責任。
5.
發展自己與環境的掌控感。 |
1.
在服務計劃中學生能以合宜方式達成個別化目標。
2.
發展做決定能力,包括:觀察、評估、判斷…等過程,提升其自主能力。
3.
面對挑戰以正面樂觀態度因應,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4.
以理性方式和成員、老師溝通自己的想法,達成個人及團體目標之最大交集 |
培養學生對事物擁有獨立之判斷力,並在自主決定過程中發展個人之掌握感及責任感。 |
能力感 |
1.
協助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勝任感、及效能感。
2.
增進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了解、覺察及其可能性與限制。
3.
了解自我能力與潛在能力及如何尋求資源。 |
1.
掌握自己的優勢與限制,提高服務效能,進而維持服務投入之熱度。
2.
能主動發現問題,積極尋求解決策略及相關資源。
3.
具備良好人際關係,團員間能主動彼此幫助、補位。 |
讓中輟生「從做中學」,在這些社會服務中找到自我價值感,並從而建立自信心與自我肯定。 |
目的感 |
1.
協助學生探索及發現自己的願景。
2.
協助學生設定自己的生活目標,並檢核目標與願景之間的關聯性。
3.
協助學生擬定計畫或行動步驟,以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及願景。 |
1.
透過社會參與發展個人適切之生涯規劃。
2.
了解自我需求與價值,發展有意義、具創意之生活目標。
3.
掌握為達成目標之具體且有效的策略與方法。 |
開展學生眼界,增加社會參與,從社會服務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使命感,進而改變對人生的正向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