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課程方案

張秋蘭

前高雄瑞平中學

一、編製理念

    中輟學生品格教育方案設計旨在提供學生藉由認知、情意、行為之逐步引導、學習機會,一則檢視自己已習得或認同的品格價值觀念和生活中的行為模式,養成自我覺察、調整觀念和行為的能力;二則協助低自尊學生透過品格能力之提升,自我更新並完成青少年階段正向之自我統整發展任務,以繼續在學業、生活或就業生涯進路上,跨出自信穩健的步伐。   

    為有效結合各科教學,品格教育方案之實施除在既有品格課程中單獨進行教學以完成各類重要品格的認知觀摩實踐之外,鑒於品格之於個體有如軀體和影子之「如影隨形」關係,故教學方式更可採單科或多科聯絡教學或融合教學模式,讓學生將初步學到的品格觀念,進一步落實在各種學科學習或生活的實踐運用上,以利學生之品格習慣內化為心理能量,有效幫助中輟學生蓄積生涯發展的優勢條件。

 

二、方案目標

自尊

內涵

整體目標

學生技巧指標

品格與兩性

融合之目標

品格與綜合領域融合之目標

安全感

 

1.        協助探索及學習環境中的各項規則,建立學生的責任感。

2.        協助學生發展對環境的安全感以因應環境。

3.        協助學生發展對他人的信任及形成對自我信賴的基礎。

 

1.        能明白及遵守學校、家庭、社會的要求與規範。

2.        能覺察情緒並主動尋求資源,以因應焦慮不安。

3.        探索及發展滿足個人需求及環境要求的是當行為。

4.        能探索並發展自己的能力,以掌控自己的環境。

 

(兩性部分)

 尊重自己及他人自主權。

(品格部分)

忍耐:肯花時間恰當解決棘手的問題。

專注:全神貫注

    聆聽或注意情境中的人事物以示尊重。

 

 

1.        具有解決問題解決的能力

2.        能體驗合作的重要性

3.        實際演練良好的溝通方式促進團能動力

4.        檢視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並表達自

5.        自己的體驗感受

6.        了解溝通訊息的意義學習良好的溝通模式增進團體和諧和動力

悅納感

1.        協助學生感受到被喜愛及被接納的感覺。

2.        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並且能學習欣賞彼此的優缺點。

3.        學習欣賞彼此的相異點,不因彼此的某些差異造成隔閡。

4.        發展學生內在堅定的自我價值。

1.        能表達對他人的關心和支持。

2.        能探索並認識彼此的身體、想法、生活經驗、家庭文化背景。

3.        能認可並接受自己的優缺點。

4.        能夠分享自己與他人不同之處與肯定獨特性。

5.        能體察並真是內在的需要、感受與想法,勇於做適當的分享與表達。

(兩性部分)

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並能適當的拒絕他人

(品格部分)

溫柔:甘心放下自己的權益與期待樂意投入服務

喜樂:不讓不稱心的事控制自己的態度

1.        能與團體互動並發展出良性的領導力與溝通技巧

2.        分享曾經擔任領導者與被領導的經驗

 

 

 

隸屬感

1.        在接納的環境提供互動的機會,發展支持性的行為,促進團體的凝聚力及團體的認同感。

2.        投入與參與團體已獲得支持與隸屬感。

3.        協助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與重要性,以增加價值感。

1.        具有人際互動與連結,相互了解、支持的社交能力。

2.        參與團體和班級活動,發掘並貢獻自己的能力。

3.        具有對他人正向回饋的能力。

4.        能夠與人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5.        能敏察認同團體目標與需要,相互協調及合作。

(兩性部分)

1.        培養多元文化觀點及性別良性互動方式

2.        發覺自我的兩性互動模式,並能從中學習成長。

(品格部分)

熱誠:竭盡全力展現樂業的態度

主動:看到事情不待別人開口就著手去做。

隨時待命;尊重服務對象的意願過於自己的輕重緩急

1.        實際演練良好的溝通方式,促進團體互動

2.        檢視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並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控制感

1.        能確知自己能達到合理行為目標。

2.        經由選擇、決定、負責的過程,發展做決定及自主能力。

3.        培養挫折容忍度,因應環境的挑戰與壓力。

4.        增加自我責任感,能對事件的成敗負起責任。

5.        發展自己與環境的掌控感。

1.        探索及了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2.        能擬定合理目標,發展做決定的能力並能對自己的選擇與決定負責。

3.        具有挫折因應技巧,知道如何面對批評與挫折。

4.        能客觀分辨「事件成敗」「自我能力」「外在環境」的關係。

5.        具積極樂觀的歸因能力。

(兩性部分)

1.        了解作決策的方法、類型,並能具備作決定得能力

2.        尋求突破社會文化中性別、階級與權力的結構關係。

(品格部分)

勇敢:自信言行是誠實正確公正的

創意:從新的角度面對需求、任務、或構想

盡責:明白別人的期望並確實做到

信心:即使事情不樂觀仍確信作對事情將有積極的意義

1.        設計提高團體士氣及動力的方法,分享自己對團體合作的期望

2.        檢視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能力感

1.        協助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勝任感、及效能感。

2.        增進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了解、覺察及其可能性與限制。

3.        了解自我能力與潛在能力及如何尋求資源。

1.        學生具有勇敢嘗試和面對挑戰的意願。

2.        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3.        能運用各種能力來滿足其人際、學習及生活中需要。

4.        能欣賞自己的表現和成果。

5.        具有解決問題及尋找資源的能力。

 

分享曾經擔任領導者與被領導的經驗

 

目的感

1.        協助學生探索及發現自己的願景。

2.        協助學生設定自己的生活目標,並檢核目標與願景之間的關聯性。

3.        協助學生擬定計畫或行動步驟,以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及願景。

1.        創意思考能力。

2.        生涯規劃技巧。

3.        安排生活與時間管理的能力。

4.        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方案實施指引

(一)教材編選

    中輟學生品格教育教材來源,參考國內外既有之教材酌予調整所敷用之容外,為便於學生吸收,仍以蒐集生活中之相關資訊報導,加以分類剪輯為實用、深入淺出之教材為主;教材呈現方式,可經由學生參與蒐集編選方式,與學生之經驗結合,有效避免疏離或陳義過高之缺點。

(二)教學時數

    鑒於中輟學生返校或安置 於 相關資源單位之教學時數不一,且身心輔導課程宜採多元融合模式實 施,品格教育課程之教學實數以每週至 少一小時為原則,必要時可採融合方式進行教學

(三)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設計宜儘量多元性,除講述外,需適時運用討論、角色扮演、價值澄清、媒體欣賞、參觀、體驗、實作、訪問、增強等以學生為主的方式教學,並充分運用社會資源於教學中;必要時得整合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協同教學,使學生透過高度參與及體驗等教學互動過程,有所成長。

(四)教學評量

評量方式分為個別評鑑及團體評鑑,評量內涵應包括其情感、認知、行為向度。個別評量整合學生生活適應情形,從情感反應、認知及行為模式等方面,追蹤其實踐之主動性、實踐方式及心得,同時亦需兼顧學生未能或無意願實踐作業單之困境或響發,充分尊重之餘,另覓妥適之輔導方法

(五)教學資源

  1. 人力資源:舉凡校內外具有各種品格特質之人物(含同儕、師長、親友)之實際表現,皆可藉由教學設計,活化為典範學習之素材。

  2. 物質資源:人物傳記、新聞報導事件相關人事物、網路資源等配合主題   性的教學,利用不同環境的境教(如:校外教學、社會關懷等),供學生觀摩、比較、覺察、體驗性或操作式的學習機會。

  3. 相關團體之活動資料或學術研究文獻

  4. 療癒專業:針對部分拒赴向品格重塑對象,必要時可安排診療或治療性的工作坊。

 

四、方案範例

課程類別:品格教育(融合模式一小時之教案範例)

單元名稱:活力團隊

教學對象:中輟學生或一年級學生

設計教師:張秋蘭

教學場所:1、一般教室2、活動教室

學生人數:15人以下

時間:1-3小時

使用教材

1.        培基學院品格塑造珍本教材第三冊

2.        自編教材

3.        綜合活動2教師手冊(一下)

4.        團體輔導(合作實驗)教具

學生學習背景分析

1.        學生已接受本單元相關品格之認知活動教學並了舉相關品格的意義

2.        學生已具兩性相處之觀念與能力,能參與兩性一起完成之團體活動

學生具備分座談學習之經驗

教學方法

回憶品格之內涵

團體動力活動(設計及發表)

分組座談

教學資源

安靜可供安全進行活動及分享之團體活動空間

合作實驗教具

分組教室、桌椅

溝通理論與相關領導實務文獻及用書

排球數個

教學說明

採協同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教師以二至三人分工為原則

教學

準備

教師

一、   精熟品格的定義及相關字源

二、   精熟性別平等教育相關理念及目標

三、   閱讀溝通及團體動力及領導之相關文獻或理論

四、   有帶動團體活動或團體輔導之理論及實務經驗

五、   本單元有關之品格教材、圖片

六、   分組名單、組長及觀察員之規劃

七、   兩性團員配比之規劃

八、   粉筆呼拉圈

九、   二至三組合作實驗紙片

學生準備

熟悉已學過之品格內涵

熟悉團體輔導進行方式

習得兩性相處之基本禮儀

便於活動之輕便服裝

教學目標

具體目標

1、   回憶所習得的品格定義及基本內涵

2、   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學習與團體互動並發展出良性的溝通與領導能力

4、   了解溝通訊息的意義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促進團體和諧

5、   體驗團體成員如何分工互助達成團體任務

6、   學習團體中兩性分工合作的能力

7、   發現團體中兩性能力的特質與共同分工合作模式發揮個體潛能 

 

1、能辨識團體中合作須具備的品格內涵

2、能嘗試說出良好的解決問題方法

 

 

 

目標代號

教學活動

教學時間

教學地點

教學資源

評量標準

 

ㄧ、準備活動(引起動機)

  教師請同學出來先試托排球同學托五下以上不落地即回座。

二、發展活動

1、   托球活動

2、   指導語為:每一組有一個任務,請各組發揮各種可能,當我的哨聲響起,各組開始 將排球往上托,每一種隊形不拘,僅可能將球托住至少五十下不可落地,我們看哪一組先達成目標,達成目標的小組請蹲下。

(各組開始 進行活動,觀察員亦開始 觀察各組進行活動有利小組先完成之動力關係,四小組活動結束時分享

(觀察重點:)

(1)        有利小組成功之組員品格特質

(2)        有愛小組成功之品格特質

(3)        小組之間兩性互動之模式

(4)        小組之間遭遇挫掰之反應模式

(5)        小組有無出現領導者,領導者何時出現,之後的小組運作情形

 

3、   教師俟各組已出現 完成任務之小組時,先行休息2分鐘,讓成原先隨意發言但不予評論

4、   進行第二回合之拖球活動

5、   第二回合之標準可 稍稍提高至60-100下,

6、   活動進行3-5分鐘

7、   完成任務之小組先行分享成元觀察小組完成任務之發現或心得

8、   其他各校組陸續發言

9、   教師請學生回憶學過的品格

10、             嘗試將品格特質和本單元活動結合:

11、             請學生發表托球時的溝通方式及小組動力之行成歷程

12、             成員相互稱讚具有協助校組完成任務之同學

一、   綜合活動

 

   1)觀察員報告 觀察心得

     團體帶領老師總結:

     兩性合作之意義

    溝通的方式

    小組領導人物出現及其特質 之意義

     2)教師提醒下ㄧ節課之活動名稱:

     「合作實驗」

     分組完成

          (本 節課結束)

 

 

3’

10-15’

 

 

 

 

2’

 

 

3-5’

 

20’

 

 

 

 

 

5’

 

 

 

 

 

 

 

室外活動場所

 排球

成員能提到溝通的方式

成員能發現分合作的重要

成員能說出相關的品格

成員能分清兩性界線卻也能一起 活動完成任務

能明確說出所具有的品格特質 或溝通方式

觀察員能報告本單元教學目標相關ˊ 中要發現供教師做結語 繼續下依單元之暖身

 
 

 

 

 

 

 

網頁製作: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