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與休閒輔導課程方案

林哲寧

北乘風少年學園

一、編制理念

近年來,在報紙社會版、頭版新聞報導,青少年問題漸趨複雜化,於藥物濫用、少年幫派、網路沈溺、校園暴力、自殘自傷、無照飆車等事件中顯示出:這一代青少年身心不健康、生活不悅樂的危機。復以,國外學者MundyOdum1979)曾指出:休閒教育不應僅限於正式的教育體系,它不僅是教育者,亦是休閒服務者的責任。此點,明示了休閒教育必須跳出學校的藩籬,進入社區,它應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不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或是社會教育,都有提供休閒教育的任務。是故,如何協助青少年認知休閒活動意義和價值,學習休閒活動的技能、養成善用休閒的習慣及情操,進而提升青少年生活愉悅的能力,培養活潑健康的國民,乃當務之急。休閒活動的種類五花八門,因各學者對休閒活動的界定及其研究取向的不同,分類很難一致,人言言殊。茲將休閒活動分成下列四種:

  1. 體育性:能鍛鍊體魄,培養技能與體型美。如打球、登山、游泳、田徑、騎車、釣魚、散步、划船、國術等。

  2. 藝文性:能培養情趣、變化氣質 , 並增進個人的心智能力。如繪畫、寫作、書法、音樂欣賞、閱讀、做手工藝、參觀展覽等。

  3. 社交性:能學習社交關係 , 增進人際關係。如探親、宗教性活動、郊遊、 聚會等。

  4. 康樂性:能調劑身心 , 陶冶心性。如看電視、看電影、聽廣播、逛街購物。

 一套在美國行之有年,且成效卓著的體驗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這和一般正規教育不同的是,這套藉由不同層次的遊戲,由參與者發揮自主性與創意,而非提供絕對而制式的答案,讓參與者由活動中學習面對問題,以在包括:人際溝通培養、受挫力訓練、團隊互助合作等多方面的個人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體驗教育活動課程中皆以鼓勵、分析和溝通獲得新的學習經驗及體驗。在一連串的遊戲活動設計中,先打破參與者彼此的隔閡,再由活動指導者對活動情境加以說明,並規定遊戲規則,由參加者共同設定目標,彼此體諒、合作完成任務,在從中分享經驗,有別於以往的團康只重遊戲或單向思考的活動方式。

    冒險活動針對中輟少年具有增進其成就感、提昇自信心,獲得自我肯定的功能,體驗學習教育也為這群在傳統教育中遭受挫折的孩子,提供另一個學習管道。而戶外體驗學習方案,以設計少年喜愛的冒險、刺激、具挑戰性的活動為主,對少年深具吸引力,增進少年參與的動機。此外,戶外體驗學習方案可以有效增加參與者在面對變化中的情境要求時,產生較有彈性、不僵化的反應,以及較敞開、不具敵意的人際互動。

 

二、方案目標

自尊內涵

整體目標

學生技巧指標

方案目標

安全感

1.        協助探索及學習環境中的各項規則,建立學生的責任感。

2.        協助學生發展對環境的安全感以因應環境。

3.        協助學生發展對他人的信任及形成對自我信賴的基礎。

1.    能明白及遵守學 校、家庭、社會的要求與規範。

2.    能覺察情緒並主動尋求資源,以因應焦慮不安。

3.    探索及發展滿足個人需求及環境要求的適當行為。

4.    能探索並發展自己的能力,以掌控自己的環境。

1.    透過正向的休閒生活經驗,使學生積極從中參與學習及成長,屏除負面的習得經驗。

2.    讓青少年將所學習到的經驗成功轉化與連結於日常生活中,增加青少年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進而使其生活與情緒更加穩定。

3.    在團體活動中增強自我肯定、學習人際溝通,降低對人際關係的焦慮感。

悅納感

1.        協助學生感受到被喜愛及被接納的感覺。

2.        發展學生內在堅定的自我價值。

3.        接受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並且能學習欣賞彼此的優缺點。

4.        學習欣賞彼此的相異點,不因彼此的某些差異造成隔閡

1.        能表達對他人的關心和支持。

2.        能探索並認識彼此的身體、想法、生活經驗、家庭文化背景。

3.        能認可並接受自己的優缺點。

4.        能夠分享自己與他人不同之處與肯定獨特性。

5.        能體察並真是內在的需要、感受與想法,勇於做適當的分享與表達。

1.        在團體活動中,透過領導者適時給予引導、鼓勵,使學生獲得情緒支持。

2.        能夠尊重其他人的差異,學習讚美別人的優點,以及坦然接受別人的讚美。

隸屬感

1.        在接納的環境提供互動的機會,發展支持性的行為,促進團體的凝聚力及團體的認同感。

2.        投入與參與團體已獲得支持與隸屬感。

3.        協助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與重要性,以增加價值感。

1.        具有人際互動與連結,相互了解、支持的社交能力。

2.        參與團體和班級活動,發掘並貢獻自己的能力。

3.        具有對他人正向回饋的能力。

4.        能夠與人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5.        能敏察認同團體目標與需要,相互協調及合作。

1.        發掘自己在團體中所扮演的角色,以生活中的經驗做連結。

2.        運用團體動力,完成體驗任務,在任務當中,體驗各個角色的重要性,進而增加對團體的認同度。

控制感

1.        能確知自己能達到合理行為目標。

2.        經由選擇、決定、負責的過程,發展做決定及自主能力。

3.        培養挫折容忍度,因應環境的挑戰與壓力。

4.        增加自我責任感,能對事件的成敗負起責任。

5.        發展自己與環境的掌控感。

1.        探索了解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2.        能擬定合理目標,發展做決定的能力並能對自己的選擇與決定負責。

3.        具有挫折因應技巧,知道如何面對批評與挫折。

4.        能客觀分辨「事件成敗」「自我能力」「外在環境」的關係。

5.        具積極樂觀的歸因能力。

1.        在困難度高的體驗活動中,領導員突破青少年的極限,將成員負向的情緒轉化成正向的動力。

2.        學生能增強個人面對變動與壓力的免疫力。

3.        學生在團體當中透過溝通、討論,一起腦力激盪,創造解決問題的辦法。

能力感

1.        協助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勝任感、及效能感。

2.        增進學生對自我能力的了解、覺察及其可能性與限制。

3.        了解自我能力與潛在能力及如何尋求資源。

1.        學生具有勇敢嘗試和面對挑戰的意願。

2.        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與限制。

3.        能運用各種能力來滿足其人際、學習及生活需要。

4.        能欣賞自己的表現和成果。

5.        具有解決問題及尋找資源的能力。

1.        連結團隊經驗與生活經驗,促使團隊經驗轉化成具體而有效的各種正向能力。

2.        激發學生未發掘的潛能,肯定自己的能力。

 

目的感

1.        協助學生探索及發現自己的願景。

2.        協助學生設定自己的生活目標,並檢核目標與願景之間的關聯性。

3.        協助學生擬定計畫或行動步驟,以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及願景。

1.        創意思考能力。

2.        生涯規劃技巧。

3.        安排生活與時間管理的能力。

4.        自主學習的能力。

1.        在體驗活動中發掘個別學生的長處及特質,探索個別的生涯興趣。

 

三、方案實施指引

    近年休閒輔導的主流體驗教育(AE)的發展日漸蓬勃且專業化,和過去輔導營隊、野外宿營之類的活動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正當休閒輔導產業發展方興未艾之時,其中辦理相關活動之機構與教練之專業水準亦參差不齊,同時收費亦較高低有別,因此,老師(或社工,以下同)在選擇合作之團隊時,建議需考慮以下幾點:

1.      需求評估:在決定辦理休閒輔導課程時,除了預算的考量外,需先釐清活動辦理的目的為何?於學生的整體輔導規劃中是否有其必要,還是有其他可達成相同效果的替代方案?盡量避免為辦而辦,或是為了消化預算而辦,建議需有清楚的規劃和需求評估後再行辦理之,免得花了錢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      合作單位選擇:現在承辦休閒體驗活動的單位越來越多,老師在合作對象的選擇上可以多加比較;其中除了費用外,承辦單位的整體服務與專業取向更是考量的重點,例如:該團隊與老師討論時是尊重我們的需求還是強勢主導活動走向?有否周詳的規劃,包括足夠的備案及徹退機制,還是整個活動充滿彈性,給人且戰且走的感覺?建議可優先考慮服務過類似個案的團體,探聽其風評,並要求其專業教練人數應多過助理教練。

3.      建立團隊默契:首先,參與休閒體驗的老師必須是輔導孩子的同一批老師,若為不同之兩批人,於營隊結束的後續輔導將事倍功半;再者,在時間允許下可先辦理「共識營」,讓教練和老師對相同課程試走一次,也藉此磨合出一個較大的團隊共識,從輔導理念到團隊規範等都能建立良好默契,以有利於正式活動時的角色分工;如時間不足,起碼也應場勘一次活動地點。

4.      活動實施:活動實施前應讓老師掌握足夠訊息,以了解風險並協助控制風險,除上述的場勘外,對於活動前、中的活動停止指標應說明清楚,且訂定簡明的「課程安全管理表」,包括各種狀況的處理方式、危機處理模式、最近醫院所在地、緊急聯絡窗口…等,以及包括徹退機制。

活動評量與後續追蹤:活動應留下記錄,包括影像的保留與文字的呈現。學生學習手冊、活動回饋單、學生花絮與留言…等都可成為日後評估活動效益時的重要文本。而營隊後續的追蹤輔導亦甚重要,在營隊結束後,其教練團隊應參與後續的輔導課程,通常為二到三次,一個月一次,每次約二小時;讓營隊的輔導效益持續延長。至此,「休閒輔導課程」之計劃方為完全。

 

四、方案範例

單元名稱

單元目標

單元內容

1. 我們的團隊

1.澄清成員對團體的期待

2.訂定團體規範,回饋與分享

1.藉【大風吹-曾經有我】達到初步團體認識及交流的功效,為團體氣氛做初步暖化。

2.團體規範遊戲【老師說-動作版】,引導學生討論出團體規範。動作版的規範將成為之後單元的代號。

2. 超級任務

1.問題解決

2.團隊建立

3.團隊溝通

1.暖身活動:【比手畫腳】

2.【飛天氣球】:團隊合作,挑戰讓最多的氣球,長時間內不掉落至地面。討論遊戲中的感想以及如何運用團體動力….等等。

3. 社區探險家

 

 

1.發現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

2.促進團隊凝聚力

1.於學生所就讀附近的社區,設立關卡,利用所在資源,由學生分隊闖關。

4.團隊中的我

 

1.持續建立團隊,增強彼此關係。

2.團隊溝通、鼓勵、互助合作。

3.發現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

1.PA活動-『老鼠夾』。一個人曚眼,一個人發指令,但嘴巴不能說話,引導被矇眼去檢號碼牌。

2.定向尋寶活動。

 

5. 鐵馬騎士

1.團隊建立領導者,學生學習成為領導者、服從者的角色。

2.體驗正向的休閒活動經驗。

1.暖身活動:盲眼排隊

2.腳踏車分組定向活動:由學生自行分兩組,進行不同的路線,當中選出小組長做領隊,除完成路線之外,也須完成老師事先出的體驗題目,先完成者優勝(需考量兩條路線難易度相當)

6.突破自我(1)

1.問題解決

2.團隊建立

3.團隊目標與規範建立

4.個人突破

5.團隊支持

1.暖身活動:【團結力量大】成員手拉手站立起來。

2. 低空體驗活動【平衡巧巧板】

7.突破自我(2)

1.問題解決

2.團隊建立

3.團隊目標與規範建立

4.個人突破

5.團隊支持

1.暖身活動

2.高空體驗活動【獨木橋】

8.感恩時間

1.分享回顧

1.團體照片及影片回顧、

紀念冊製作

2.分享回饋

 

 

 

網頁製作: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