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力的理論及研究對中輟復學方案的啟示
復原力的理論給予教育與輔導工作者一個新的視角來理解青少年,也引起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的興趣,Christiansen(1997)指出中輟高危險學生能免於中輟問題的保護因子有:
導師正向角色的發揮、發展學生特殊的興趣及嗜好、學生能與重要成人形成良好關係、家庭的支持等。何縕琪、王齡慶、廖婉吟和江家欣(2004)統整國內有關中輟生復原力因素有四個向度,包括學生個人能夠覺察自己優勢力量而自我肯定;與家庭成員有正向依附及對學業有正向期待;在學校方面能有意義聯結及對教育價值持肯定態度;在社區方面能提供正向的支持系統並從參與社區活動中學習。
復原力的文獻顯示有許多能力與支持能讓這群學生成功,這對中輟復學防治工作指出正向積極的方向,提供教育與輔導工作者一種觀看中輟學生的不同視框,以發現這些身處危機的學生在生活經驗中仍存在哪些正向的特質、能力與環境條件。不僅致力於中輟學生危險因子的防患,更需在課程方案中撫育學生內在力量的開展。其中透過各項政策規範及整合社區與學校相關資源以保護學生免於深陷導致中輟的危險因子當中,同時亦須規劃各項課程、經驗性活動協助學生啟動其本身復原的保護因子。最終能促使學生開展自尊自信的自我形象與自我評價,,以因應複雜多變的生活挑戰。
欲發掘學生的復原力,具體作法可由個體及環境二個向度著手。1.個體復原力的產生,強調個人特質中具有堅毅、樂觀、正向思考的特色,同時擁有因應生活各項壓力所必須的能力。2.對個體內在復原力的理解,學校和社區機構則可提供必要的條件以撫育這些特質和能力,包括與一位關愛的成人建立良好支持性關係、並提供一種成長性的環境:認可學生成就、提供合理的期待、提昇自尊及催化問題解決等生活技巧(Tomspson
,1998)。
|